什么是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跨文化传递,或者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跨文化运行。也就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历程。
不仅关联区别文化的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还涉及人类社会中诸多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究其实质,跨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沟通和建立区别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的关系的文化交往行为,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历程。
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展繁荣的紧要推动因素之一。交通和传播系统的进展推动了跨文化传播,经济全球化和文化霸权的扩张则是当今跨文化传播行为日益加强的紧要内在因素和表现形式。同时,20世纪以来,各国人员,尤其是移民,相互流动的增加更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传播行为的进展。
跨文化传播的认知
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
认知要素包含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宗教)、社会组织。最直接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价值观紧要涉及:个体、家庭、宗教、唯物主义、人性、科学技术、进步与变化、竞争、工作与休闲、平等、性别、自然与环境、事件、正式与非正式、谈说、沉默、自信心以及人际和谐等。世界观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在于,多样的概念会产生区别的选择和行为。社会组织也会左右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行为规范,从而影响认知和传播。
言语不仅是一种保存文化的形式,也是一种分享文化的手段,在区别的文化中,表达同一事物的语言所采用的符号和传递的意义是区别的,对此,区别的文化会产生区别的反应。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也因文化的区别而各有差异,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使用语言的方式也会有别于主导文化。
非言语传播也是来自区别文化的人相互实行有效交流的一个要素。人的身体行为、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时间的概念以及空间的使用等均会因为传播主体和接收者文化背景区别而产生区别的形式和理解,从而传递出区别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区别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体系。
文化价值观是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文化差异可能使跨文化传播变得极其困难,在某些状况下甚至无法实行。因此,成功地实行跨文化交流,既要了解自己所属的文化,又要了解区别的和互补的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中最大的问题。同时,跨立化传播是否成功,也取决于在特定的语境里是否采取了合适而有效的行为,没有违反已定的关系原则、规范和期望,实现了重要目标,或者获得了相对于付出和替代选择而言的回报。
跨文化传播不能做到真实客观是传播中几乎无法完全克服的一个问题,因为传播主体总是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他者文化,因此,传播者的观察和结论往往会受到某个人和所属种族或文化取向的影响。这就要求在传播中排除明显的和潜在的敌意或偏见。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更加活跃和频繁。政治和经济强势的国家影响甚至操纵着跨文化传播,形成了文化霸权。区别文化间的交流和冲突更加严重,强势文化的扩张必然带来弱势文化的萎缩,导致单向的不平等的文化传播,对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产生威胁。构筑一个具备丰富性、多样性和有序性的跨文化传播,处理好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本土化的关系,避免种族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采取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态度,不仅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前提,也是跨文化传播所要追求和维护的价值目标。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一套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并且其研究在美国最为发达,著述最多。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他在美国政府培训外交家和使馆工作人员的外事服务讲习班从事教学和研究。霍尔不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讲授一般文化理论的抽象概念,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文化如何面对面影响交往的问题,从空间、接触和声调这样的微观问题入手。霍尔因此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他在《无声的语言》(1959)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传播)一词,成为这一学科的开山之作。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过去单一的研究视角逐渐被打破,原有的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受到质疑。
跨文化传播研究是复杂的、动态的。它不仅在广阔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语境中实行,同时还表现出特定语境下的特殊社会规范和社会实践的特征。跨文化传播研究所寻求的是在“互相参照”的历程中认识文化的特性,使各种文化都能通过对话而获得新的思想资源;同时,反思传播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影响、现实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霸权,探索在相互沟通、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维护和进展世界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