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补偿

什么是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又称过度代偿,就是过多的补偿,为心理学术语。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者心理的缺陷,可通过过度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也就是一个人在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 起过度的补偿行为或“矫枉过正”。 这种缺欠可以是实际存在着的,也可以只是一种想像;补偿历程可以是无 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实行的。过度补偿如进展到极端,可能使人目空一 切、自命不凡,甚至进展成为“夸大妄想”。

过度补偿就是个体不仅要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实现正常的补偿,还要努力使自己补偿的结果超越普通人,形成一种优势。过度补偿心理本身并无是非对错之分,重点在于对过度补偿心理实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正确利用过度补偿心理,从而实现从"缺陷"到"优越"的转变。对于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霍利婷认为过度补偿是指,为了摆脱卑微极力寻求另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专横跋扈,贬低他人。杨小艳认为,过度补偿是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从而达到某种缺憾的补偿或实现,达到追求优越或完善的实现,达到对自我的创造与超越。

过度补偿的分类

成功的过度补偿和失败的过度补偿

根据过度补偿的结果,可以将过度补偿分为成功的过度补偿和失败的过度补偿。所谓成功的过度补偿是指过度补偿的结果是积极的。这种过度补偿建立在个体对自己、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成功的过度补偿的例子很多,例如许多儿童自身存在某种生理缺陷,如左撇子,他们的右手不适合书写、绘画,但是他们并不放弃,在不懈努力后,不仅实现了用左手书写、绘画,而且工作比正常人更加出色。失败的过度补偿是指,个体没有对自己、对人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过度补偿心理。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缺陷,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最终只有通过侵害他人、牺牲他们的方式来超越自卑感。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优越感,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最终非但不能实现正常的补偿,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许多杀人犯都是因为不正常的过度补偿心理,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转而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获得自尊和优越感。

主动的过度补偿和被动的过度补偿

根据过度补偿的来源可以将过度补偿分为主动的过度补偿和被动的过度补偿。主动的过度补偿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某方面存在缺陷,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克服缺陷,达到超出常人的水平 。主动的过度补偿是个体主动意识到自身不足而主动实行的过度补偿。而被动的过度补偿是指个体没有主动要求过度补偿,而是他人将过度补偿加于个体身上,以完成他人的愿望或弥补他人的缺陷。这种补偿最常见于家庭教育中。例如父母小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接受教育,于是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不重蹈自己的覆辙,让孩子接受教育。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