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评级的概述
银行信用评级是对一家银行当前偿付其金融债务的总体金融能力的评价,它对于存款人和投入者评估危机报酬、优化投入结构、回避投入危机,对商业银行拓宽筹资渠道、稳定资金来源、降低筹资费用,对监管当局提高监管效率,消弱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运行的波动性,都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银行实行信用评级与对一般的非金融企业评级是区别的,当对一家普通企业实行评级时,只要评价其财务实力,就可直接得出其信用级别。而在银行评级中,对财务实力的评价只是业绩评级(也称个体评级),而不是信用评级。由于银行较之一般非金融的评级对象拥有更多的外部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救援支持,所以,银行信用评级需要把个体评级和由于外部支持使借款人免于违约的概率估价综合起来。由此可见,银行信用评级一般包含三个步骤:首先,估价银行独立的财务实力和外部营业环境 便确定其个体评级;然后,确定一个支持评级;最后,综合个体评级和支持评级这两个区别因素,经过专家会议讨论,得出银行的信用评级。
银行信用评级历程
银行信用评级的历程与对其他发债人的信用评级历程基本相同。对一个发债人的完整的评级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最初评级(一般由发债方确定时间)和评级审议及变更(通常由评级机构主动发起)。区别的评级机构其评级方式也略有区别,最大两家企业穆迪和标准普尔的评级做法代表着最常见的评级方式。两家机构都是先由评级企业职员与申请评级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和政府官员举行会谈。在这些会谈中,评级企业收集实行信用评级所需的公共和独有信息,并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当局的政策。解析员依据这些信息为评级委员会准备一份报告,由评级委员会来确定评级。
最近几年,穆迪和标准普尔还分别提给评级观察和评级展望,做为信用评级的补充。评级观察和评级展望表明了评级机构对未来6-24个月中可能导致评级审议的因素的看法。这些审议一般表示为积极(状况有所改善),稳定或消极(表明基本状况恶化)。
第二阶段是评级审议及变更。在初步评级后,评级机构继续观察发债方的经济和财务状况。当评级企业的解析员认为发债人的经济状况有了重大改变,或由于事态进展要求不得不变更评级时才对外宣布开始对某个发债人的信用评级实行审议。此后,评级机构通常接最初评级的程序对被审议的发债人实行审议,并根据审议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发债人的信用等级。一般被审议发债人的信用等级多被调整。以穆迪企业为例,其2/3的评级审议以评级变更告终。
银行信用评级方式
银行信用评级历程虽然与其他债券发行人的基本相同,但由于银行是特殊企业,是高危机企业,因此银行信用评级远比一般企业评级要复杂得多。目前常用的银行信用评级方式是以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为上限,在比较该国银行的实力后,得出某家银行的信用评级。但也有例外,如某银行得到其他国家银行的出资或其他支持时,该银行的信用评级可以高于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在对银行实行评级时,不另外实行主权评级,而是使用已有的主权评级结果,因此有关主权评级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银行信用评级紧要从以下7个方面解析研究银行的经营状况:
(1)经营环境。经营环境紧要包含:解析一国的整体经济和金融状况(该解析可从主权债务评级及主权债务和存款评级上限反映出来)、该国银行在该国经济及 金融界中扮演的角色、监管当局的素质、未来监管趋势的转变及银行与监管当局的关系、银行从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获得支持的可能性、企业倒闭对金融体制健全性的影响等。
(2)所有制及经营权。所有制区别,银行的经营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区别,政府对其干预的程度和支持程度也区别。因此在对银行实行评级时要充分考虑所有制因素。
(3)经营管理水平。首先是解析经营管理层是否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即:能否找出并能有效、持续达到危机与回报的最佳投入组合;能否沿着这条最佳危机回报投入组合曲线进展。其次是对经营管理层的能力、经验、直觉、承担危机的意识赝讯及交易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密程度、银行内部风气等实行解析研究。
(4)营运价值。解析银行的营运价值紧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银行系统的营运价值。紧要是解析银行受保护的程度、营业地盘及市场准入状况;二是银行本身的营运价值。这紧要是解析银行的经营效率(如电子化水平、商品种类和行员数量等)、银行实力(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层的知识水平、经营策略、目标及经营的一贯性、各种业务的进展潜力等。
(5)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衡量银行创造价值及通过增加收益,提高危机保障的能力。解析银行的盈利能力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定量解析紧要采用以下几个指标实行解析:平均盈利资产收益率、利息增长率、净利息变动率、呆账准备金与税前利润的比率、税前利润与加权危机资产的比率、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支付股息增长率、营业支出与平均资产的比率等。定性解析是在定量解析的基础上实行的,它紧要解析收入的来源及趋势、工资及其他经营管理费用支出状况、信贷状况、盈利及亏损的异常变化状况、净利息收入增长状况、净利差变动状况及其他业务盈利状况。
(6)危机程度与危机经营管理。危机是银行业务的有机部分,危机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家银行稳健与否的最重要内容。在解析银行危机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定量解析采取以下数量指标:呆滞贷款与贷款总额比例、准备金与呆滞贷款比例。(资本金+准备金)与呆滞贷款比例、贷存款比例、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比例(资本金十长期存款)与长期资产比例、稳定资金来源与贷款总额比例等。定性解析紧要解析银行现在与未来的资产结构及质量,解析信用危机经营管理质量及流动性等。
(7)经济资本。解析银行的资本状况时,紧要对银行的法定资本水平、经济资本水平、经济资本与整体危机的相关性、银行盈利能力、发行新股的能力。内部资本分配状况等实行解析。在解析资本充足状况时,紧要采取以下数量指标:一级资本比率、加权危机资本充足率(BIS)、股东股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权益性股本与股东股本比率、资本产生率等。
银行信用评级进展的建议
一是大力进展证券市场,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资本市场中“用脚投票”的规则以及对自身股价波动的关注必定会增强银行对自身信用评级结果的重视程度。更不用说评级的好坏还决定了银行在市场的融资能力。
二是利用各种措施增强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识。监管当局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应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硬约束,由政府推动将信用评级结果与其获得经营信誉、经营业绩相结合,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银行实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重要的经济主体都应该经过信用评级,金融机构必须实行信用评估,客户有权指导它们的信用状况,并以此实行业务选择。
三是尽量扩大信用评级结果的运用范围。将银行信用评级的结果与新业务的准入、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重大投入项目的许可乃至对银行规模和进展的控制以及对高管人员的考核和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重大的经营事项联系在一起。
相关条目链接
- 企业信用评级
- 证券信用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