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债务

什么是问题债务

狭义上,问题债务指接近或完全失去偿债能力的陷入困境的企业未清偿债务,也包含尚在破产保护下维持运转的企业未清偿债务。广义上,问题债务还包含那些比拥有相同久期的政府债券具备更高溢价而以大幅贴现价格实行发行或交易的债券(如高收益率债券或垃圾债券),且这类债券并未发生违约现象。

从类别上来看,问题债务包含陷入困境的企业发行在外或尚未清偿的次级债券、垃圾债券、银行贷款和所欠供应商的货款等等。

问题债务产生的因素

1、问题债务种类不断推陈出新

传统上,垃圾债券和银行发放的工商业贷款一直在问题债务市场上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不过,现在商业银行已开始处置和出售大量其他类型的不良贷款,包含汽车信贷、信用卡贷款、航空器械贷款和船舶贷款等等。而且,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出售一些问题债务,如医疗和健康护理应收款和保险费差额等。

2、消费者债务和企业债务持续攀升

住房抵押贷款、消费者债务和企业债务的持续增加为问题债务的增长提给了来源。近10年来,美联储为了刺激和维持经济快速增长,一直保持低息政策不变,加之不少金融机构提给零首付住房抵押贷款,愈发激发了消费者购房置业的热情,致使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走高,涨幅惊人。从当前的美国经济形势来看,由于就业创造能力的减弱和工资增长幅度放缓,实际收入增长也随之放缓。根据摩根斯坦利数据,美国私营经济劳动补偿最近四年上涨了12%,而前一个五年该数据为20%。因此消费增长将紧要依赖于房地产市场和信贷消费的支撑,最近几年美国经济GDP增长90%的贡献来源于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建设。不过令人不无忧虑的是,近两年来,为了抑制紧要由能源价格飙升引起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已连续14次升息,并且目前升息周期似乎还未终结。利率持续走高将会引发一些依靠房地产抵押贷款完成置业的家庭不堪重负,最终无力偿还借款,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形成银行巨额问题债务。另外,美国企业在1990年代后期发行了数量巨大的高收益率债券,仅仅在1998年,高收益率债券发行额就高达1400亿美元,创下了最高发行纪录。毫无疑问,如此庞大的高收益率债券必将在今后为违约债券的增长奠定基础。

3、商业银行大力处置不良贷款来改善财务报表

危机经营管理技术的广泛使用导致银行出售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同时,银行监管机构密切关注着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促使各家银行日趋主动地通过大幅折扣来出售呆坏账,从而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在银行对历史形成的呆坏账实行了损失计提的状况下,如果银行出售问题贷款的价格高于其账面价值,那么银行就可从中获利。另外,通过处置不良贷款来提高整体贷款质量,银行还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4、企业破产数量有增无减

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白热化的竞争,势必有许多在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企业被迫破产。例如,由于许多进展中国家现在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出产加工产品和提给服务,所以不少美国企业被迫永久性地退出了市场,尤其在纺织行业和钢铁行业中更为严重,过去几年里,这些行业的破产企业数量增加尤为迅速。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将大大推动问题债务的膨胀。

问题债务的投入策略

问题债务投入的策略种类较多,区别的投入策略满足了投入者的多元化需求。问题债务投入策略大体可分为被动投入和主动投入两种。被动投入又包含发掘被低估的问题债务实行投入与持有问题债务分散投入危机两种策略;主动投入包含利用问题债务实行套利行为,购买私有企业问题债务并将其置换为私有股权来取代原有股东,购买问题债务并将其置换为企业股权,以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本文下面将对这些投入策略逐一展开介绍。

(一)被动投入策略

1、发掘被低估的问题债务实行投入

问题债务投入者不仅可以通过购买问题债务来收购企业股权,也可以单纯投入于那些被市场低估的问题债务来获利。倘若投入人发现一家身陷困境企业的问题债务价格被低估,就可以逢低买进,待到企业经营好转时,问题债务价格将大幅回升,投入者即可从中获取丰厚利润。不过,投入者必须关注是否会有“白衣骑士”对困境企业出手相助,使其免于清盘。

例如,1997年7月,苦于长期无法走出困境,美国零售商蒙哥马利华德企业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由于当时通用电气已持有该企业50%以上的股权,并且在蒙哥马利华德企业以往的重组中已向其提给了高达10亿美元的融资,同时成为了该企业第一大债权人,因此,问题债务投入者认定通用电气绝不会对蒙哥马利华德企业的破产无动于衷、坐视不管,而极有可能“拔刀相助”,解除后者被清盘之虞。于是一些有先见之明的问题债务投入者以当时极低的市场价格大肆买进蒙哥马利华德企业问题债务,如第三大道价值基金从蒙哥马利华德企业的供货商手里购买了1700万美元的问题债务,美林证券企业向纽约人寿保险企业买入了4000万美元的蒙哥马利华德企业优先债。果然不出问题债务投入者所料,通用电气为了拯救蒙哥马利华德企业,替其偿付了高达6.5亿美元的债务,同时还豁免了自身对后者的10亿美元的贷款。1999年8月,命悬一线的蒙哥马利华德企业终于起死回生。在债务重组中,优先级债权人获得了百分之百的偿付,但次级债权人仅仅收到了债务名义价值的26%-28%,结果购买优先级债务的问题债务投入者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买入次级债务的问题债务投入者却遭受了损失。

2、持有问题债务分散投入危机

根据投入组合理论,在一个投入组合中,如果一项金融资产与现有的投入组合存在较低甚至负的相关性,那么将其加入到投入组合后会导致投入组合危机(方差或标准方差)显著下降。作为一项新兴而独特的投入品种,问题债务与众多普通的金融资产存在着较低甚至是负的相关性。表1显示了问题债务分别与3月期的短期政府债券和投入级别债券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163和-0.098,与Nasdaq指数和S&P500指数虽然正相关,但也仅有0.5。此外,表2表明由纽约大学编制的违约证券指数与S&P500指数和美林高收益率债券指数间的月度收益率相关系数(1987—1998年)也只有0.35和0.53。可见,将问题债务加入到投入组合中确实有可能起到显著分散投入危机的作用。事实上,现在已有一些养老金开始将一部分资金配置给了问题债务投入经理实行投入。

(二)主动投入策略

1、利用问题债务实行套利行为

利用问题债务实行套利的具体操作历程是:投入者(紧要是对冲基金)买进困境企业的问题债务的同时做空企业股票,如果企业基本面进一步恶化,股票价格必然会大幅下挫,鉴于股票居于末位的剩余资产索取权的特征,其下跌速度无疑将大大快于问题债务的贬值幅度,这样,投入者从股票空仓上获得利润将远远大于问题债务多头仓位上遭受的损失。反之,若困境企业东山再起,则其股票与问题债务价格势必会联袂大幅上扬,这时套利者能否获利关键要取决于(问题债务多头头寸)应得利息与(企业股票空头头寸)应付股票红利之间的差额。不过,困境企业即使“大病初愈”,也很少会立即派发红利,而债务利息却不得不支付,因此,套利者从持有的问题债务上的利息收入将远远高于因做空企业股票而必须支付的红利(如果企业派发红利的话),其获得的净收益则是两者之间的差额。

2、购买私有企业问题债务并将其置换为私有股权来取代原有股东

高负债私有企业经常为问题债务投入者提给了投入机会。一般来说,高负债私有企业在财务上有相当有限的回旋余地,如果经济形势出现恶化,在负债比例已是高处不胜寒的形势下,企业将有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重组的可能,如果不幸发生的话,原有股东往往将最终一无所获,而此时问题债务投入者可趁机从企业债权人手中低价收购企业问题债务,并将其转为私有企业股票,取代原有股东。

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家化学制品出产商,美国私人企业亨斯曼一直背负着较高债务。进入2001年后,由于原材料成本陡增,亨斯曼企业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结果导致企业丧失了偿债能力,债权人要求企业破产偿债。此时,麦特林帕特森全球机会基金耗资1.7亿美元趁机从机构投入者手中以每美元(名义价值)15美分的低价收购了亨斯曼企业以私募方式发行在外的80%的垃圾债券,并且进一步向亨斯曼注入了1.6亿美元现金。尽管麦特林帕特森基金本可以完全取代亨斯曼先生在企业中的全部私有股权,但是该基金考虑到亨斯曼先生作为创始人所具备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与亨斯曼先生达成了下列协议:亨斯曼先生持有51%的企业股份,麦特林帕特森基金持有49%股份。自从麦特林帕特森基金入主后,亨斯曼企业出现了转机,重新开始赢利。至2004年,亨斯曼企业已偿还了40亿美元的银行贷款,仅余6亿美元未清偿债务,企业净资产高达50亿美元。目前,麦特林帕特森基金可以随时选择退出企业,预计此笔问题债务投入将为该基金带来七倍于投入的收益。

3、购买问题债务并将其转换为企业股权来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

由于问题债务能被置换为目标企业股权,因此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收购已陷入困境的目标企业的目的,有时会采用“曲线救国”的策略,即通过购进后者的大量问题债务,然后转换为其股权来获得控股地位。在美国,为了实现对困境企业的收购,收购方必须购进足够多的目标企业的问题债务来获得狙击权,这意味着需要至少购入身陷困境的目标企业的任何一种债务总额的三分之一。

美国联合百货企业对梅西百货企业的收购为我们提给了一个利用问题债务来实施收购兼并的成功样本。1992年,梅西百货企业由于亏损严重而提出了破产保护,此申请甫一提出,联合百货企业旋即提出了收购老对头梅西百货的动议,不过,后者认为自己如果保持独立会更加符合其自身利益,因此断然拒绝了前者的收购建议。在看到收购无望时(无股可购),联合百货企业另辟蹊径,从梅西百货的最大债券人美国谨慎保险企业手中购买了梅西企业50%的优先级债务。转眼间,联合百货企业变成了梅西百货最大的优先级债权人,在优先级债权人中拥有了狙击权。之后,联合百货企业提出了重组计划,建议将其持有的优先级债务转换为梅西百货股权,同时承担梅西百货现有债务。虽然梅西百货起初抵制这个计划,但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控股权争夺战,在1994年12月,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联合百货企业如愿以偿,成功控股了梅西百货。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