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常性损益

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出产经营无直接联系,以及虽与出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的评价企业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

在理解非经常性损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非经常性损益即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提到的收益和损失

企业如果发生非经常性收益,则会导致企业经常性行为产生的净利润要低于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从而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小于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如果发生非经常性损失,则会导致企业经常性行为产生的净利润要高于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高于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

2.非经常性损益紧要发生于与企业出产经营无直接联系的相关领域

比如,企业出售分部或子企业所取得的投入收益,在很多企业是其利润的紧要来源,但是,非经常性损益也有可能与出产经营行为有关,比如在关联交易中,大股东为了提升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往往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上市企业出产的产品或者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上市企业供应原材料,从而增加上市企业的利润。由于按照非公允的价格实行关联交易所获取的利润并不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行为中可以获取的利润,因而也应该算做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

因此,在确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切记非经常性损益与非经营性损益是区别的两个概念。企业完整的经济行为应该包含出产经营行为、投入行为和筹资行为三部分,除了产品的出产、加工和销售等商品出产经营行为外,还应该包含企业基于各种战略考虑所实行的对外长期投入行为等资本经营行为,也应该包含企业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自行实行的短期投入行为和相关的筹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根据损益是否来源于商品出产经营行为作为判断该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的唯一标准。

3.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除了应该考虑该项损益与出产经营行为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该项损益的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的大小

1).判断某项损益的性质,应紧要解析产生该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否为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是否为企业发生的特殊业务。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看,特殊性的事项或业务具备高度的反常性,而且与企业正常典型的行为明显地不相关或仅仅偶然相关。如果产生某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企业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则该项损益就不能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来处理。比如,企业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每隔几年要对设备实行一次大修理,因而不是企业的特殊业务,所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就是企业为维持正常的出产经营能力所必须发生的费用,由此而产生的损益也就应该是企业的经常性损益;又比如,上市企业由于向关联企业借用资金而支付的资金占用费如果明显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则此项资金借入业务就不是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业务,而是一项特殊的业务,因此多支付的资金占用费就应该是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

2).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还应该考虑损益金额的大小。根据会计中的重要性原则,对于一些金额较小的非经常性损益即使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也不会对投入者的投入决策解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明显可归于非经常性项目、但金额较小的损益,为了简化起见,在一般状况下可以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处理。但是,如果这些损益对企业的紧要财务指标将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时,仍然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就不恰当了。比如,某上市企业向关联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收益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高了50万元,扣除所得税的影响后仅占当期净利润的0.1%,如果企业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刚好超过6%,但扣除该项收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则低于6%.在此状况下,如果不扣除多收的50万元,会使企业达到了发行新股的最低条件,扣除后该企业就失去了发行新股的资格。所以,应将多收的资金占用费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3).除了考虑损益的性质和金额外,还必须考虑其发生的频率。产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事项或业务应该是企业发生的偶发性事项或业务,也就是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能合理预计是否会发生的业务。正是因为这些事项或业务发生的偶然性,由此而产生的损益就应该归属于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比如,企业于本年度获得了当地政府给予的一次性财政补助300万元,使企业避免了出现亏损的不利局面,但企业对于以后年度能否继续获得此类补助则无法实行合理的预计。因此,本年获得的300万元一次性财政补助就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非经常性损益包含的项目

(一)商品经营行为可能涉及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1.商品经营行为中显失公允的关联购销交易产生的损益。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只要基于公平合理的基础按照市场原则实行,是商品出产经营中的正常现象。但很多企业基于利润指标的考虑,在关联交易中往往采用不合理作价的方式为企业增加利润。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在计算财务指标时应该将由不合理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水分予以扣除。但是,在扣除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产生的损益时,应该按照关联交易的具体类型分别确定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金额。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属于企业持续经营必不可少的、经常性发生的业务产生的损益在计算非经常性损益时,只应该扣除关联交易作价与公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差额损益,如商品经营行为中包含的关联采购、关联销售、土地的租赁、各种辅助性劳务的提给等交易类型。

2.资产的处置或置换损益以及债务重组损失。企业为出产经营所购置的各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是企业实行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为出产型企业购置资产的紧要目的并不是通过对这些资产的出售或置换以获取利润,处置或置换此类资产在企业经营历程中发生的频率也是很低的;企业实行债务重组发生的损失也是经营行为中偶然发生的损益。因此,对于企业由于处置或置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损益以及债务重组的损失,应该剔除在经常性损益之外,作为非经常性损益。

3.有关资产的盘盈或盘亏。资产盘盈或盘亏应该是属于企业偶然发生的业务,由此产生的损益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4.资产减值准备。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企业在持续经营历程中经常发生的事项,因此企业不应该将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对损益的影响看作非经常性损益。

5.补贴收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返还。对于企业获取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收优惠及税收返还、财政补助等其他各种补贴收入是否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地判断:

(1)根据获得补贴收入或享受税收优惠、返还的期限,判断企业能否在未来较长的期限内获取这些收益。如果企业能够在较长的期限内(比如在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期限内)连续地获取这些收益,则可以认为这些收益的取得构成了企业经常性损益的组成内容。

(2)根据相关收益取得的法律文件是否存在、是否符合现行规范。如果没有审批文件,或属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越权审批,则由此产生的收益即使能够在很长的时期内可以获得,也不能作为企业的经常性损益。比如,某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每年均有大量的进出口业务,则企业每年收到的税务部门的出口退税虽然在会计处理时作为补贴收入,也应该作为经常性损益项目实行处理。

(二)投入行为可能涉及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企业发生的投入行为包含股权投入和债权投入两种基本类型,由此获取的投入收益包含:股权投入收益、债权投入收益以及股权投入差额的摊销。对于上述三部分收益能否作为企业的经常性损益,应该根据其形成的具体来源实行解析:

1、企业基于战略进展的考虑实行各种长期投入,其紧要目的并不在于短期内转让以获取价差收益。因此,通过对外的长期股权、债权投入在持有投入期间所获取的正常投入收益,应该作为经常性损益。但是,企业转让持有的长期投入属于特殊业务,由此而产生的损益应该全部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否则无法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2、企业对外实行长期股权投入时发生的股权投入差额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范计入投入收益,如果企业能够合理地预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会转让该项股权,且摊销期限不短于3年,则可将此项发生频率较高的损益归属于企业的经常性损益。

3、企业实行的各种短期投入(包含委托投入)其目的紧要在于获取短期内的差价收益。由于在经营行为中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时间差,从而可能导致部分资金闲置。因此,如果企业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而不是借入的资金直接实行而非委托其他单位实行短期投入,则可以将此类投入产生的收益作为企业的经常性损益处理。

4、如果企业发生向其他企业拆出资金或委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也应该作为企业的投入行为。如果此类行为产生的收益高于或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则应该将实际获取的收益与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结果之间的差额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三)筹资行为可能涉及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1.如果企业在实行工程项目建设时,可能获得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则可以将获得的财政贴息收益冲减工程成本或当期财务费用。但是,由于财政贴息的时间一般为一年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三年,因此,应该将获得的财政贴息收益进入当期损益的部分作为非经常性损益。

2.如果企业在向关联企业及其他企业拆入资金时,支付的资金占用费高于或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应该将实际支付的资金占用费与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得出的结果之间的差额作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处理。

3.对于外币业务发生较多的企业,由于汇率变动而形成的汇兑差额应该作为经常性损益项目处理。

(四)其他项目

1.营业外收支项目中,企业发生的诸如捐赠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收入或支出、非常损失等营业外收支项目(不含上面已经提及的项目),在企业经营历程中发生的频率不大,属于偶然发生的事项,因此均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但企业支付的学校经费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认为是企业需经常发生的事项,因此应该作为经常性损益项目处理。

2.追溯调整的影响数。由于企业会计政策在制订以后一般状况下应该保持相对稳定,所以会计政策变更不是经常发生的事项,由于变更会计政策对以前年度实行追溯调整而引起的以前年度损益的变化,应该作为当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3.企业由于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实际收到的所得税返还,按照现行会计处理的方式应该在收到时冲减所得税费用,而不是计入补贴收入,严格说也是企业的一项非经常性损益。但是,企业在计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时,应该先以利润表反映的利润总额为基础,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后再结合纳税调整因素计算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然后扣除按照法定税率计算的所得税后即可得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因此,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计算方式看,由于所得税返还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在计算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无需考虑所得税返还的影响。

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

根据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的现行规范,企业在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行信息披露时,应该在利润表下面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同时在披露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财务指标时,应该在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的基础上,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披露以上两个指标。《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披露的是有关非经常性项目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披露方式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解析,不能直观地向报表使用者反映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反映此项目时,可以参考下列信息披露的方式:

1.披露的形式:

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披露的利润表补充资料和《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要求提给的利润表附表合二为一,统一以利润表附表的方式披露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内容。具体组成内容包含:

(1)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指标;

(2)非经常性损益。

2.披露的内容:

(1)企业确定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标准,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包含的具体项目;

(2)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

1. 判断某项损益的性质,应紧要解析产生该项损益的事项或交易是否为企业的持续经营所必须,是否为企业发生的特殊业务。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看,特殊性的事项或交易具备高度的反常性,而且与企业正常典型的行为明显地不相关或仅仅偶然相关。如果产生某项损益的事项或交易是企业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则该项损益就不能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来处理。比如,企业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每隔几年要对设备实行一次大修理,因而不是企业的特殊业务,所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就是企业为维持正常的出产经营能力所必须发生的费用,由此而产生的损益也就应该是企业的经常性损益;又比如,上市企业由于向关联企业借用资金而支付的资金占用费如果明显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则此项资金借人业务就不是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业务,而是一项特殊的业务,因此多支付的资金占用费就应该是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

2.考虑损益项目发生的频率。产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事项或交易应该是企业发生的偶发性事项或业务,也就是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能合理预计是否会发生的业务。正是因为这些事项或交易发生的偶然性,由此而产生的损益就应该归属于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比如,企业于本年度获得了当地政府给予的一次性财政补助500万元,使企业避免了出现亏损的不利局面,但企业对于以后年度能否继续获得此类补助则无法实行合理的预计。因此,本年获得的500万元一次性财政补助就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3、强调制订以原则为导向的披露标准,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为了降低执业危机,注册会计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准,从而从外部保证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获取值得信赖的决策依据。

非经常性损益比率

非经常性损益比率=

本年度非经常性损益
利润总额

该项指标揭露了企业运用股权转让、固定资产处置、投入收益等非经常性交易获得利润的状况。非经常性利润通常对未来年度的贡献较小,不具备延续性,因此不能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该指标通常过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不振,需要非经常性交易才能保持盈利能力。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