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危机容忍度
危机容忍度也叫危机忍耐度。是指在企业目标实现历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企业在危机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历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
危机容忍度较大,说明企业承受危机的能力较强,在容忍度范围内的小危机可以采取通常日常应对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范、资本结构等确定危机容忍度,在危机事件来临时采取区别的措施加以应对。在市场环境下,企业会面临各种危机。内部审计人员应结合企业内外环境,找出所有会给企业带来威胁的危机,并从中确定几个最紧要的危机。再对这几个关键危机实行容忍度的量化解析,确定可以接受的危机范围。
危机容忍度的分类
在实践中,金融机构依据危机容忍度通常被分为三类:
- 激进的危机承担者
- 温和的危机承担者
- 保守的危机承担者
危机容忍度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1.危机偏好由董事会负责决策 这是由企业治理结构及现代企业制度决定的。董事会作为全体股东的代表和银行安全的最终责任者 要根据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进展要求.确定统一的危机偏好.而后建立起一套清晰、完整的危机容忍度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 使之对危机经营管理工作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
2.危机容忍度应在危机偏好的指导下 由高管层根据业务进展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 并报董事会审批。危机容忍度体系的设计应力求科学、严谨 涵盖所有业务单元和危机敞口,并与危机偏好、银行进展战略保持一致。
3.危机容忍度的确定需要有定量化的解析支持。真实、可靠的数据和模型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在这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果危机计量不够准确、危机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内部控制不够标准 那么就算设定了危机容忍度 也不能达到严格有效的执行。
4.危机偏好定位于战略层面之上 所以应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许多先进银行多年坚持一致的危机偏好 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管理文化 对市场信誉和品牌价值起到了提升作用。相比之下 危机容忍度只须保持相对稳定 可根据市场环境和经营状况的变化 作出相应调整。而基于危机容忍度确定的危机限额应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危机偏好一般2—3年重检一次.危机容忍度每年重检.而危机限额在年初确定后可根据实际状况在年内做必要的调整。
5.为有效贯彻危机偏好和危机容忍度,银行要确立一套有效的危机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机制。危机容忍度体系涵盖了银行的方方面面,上至治理结构、进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下至具体的金融产品、业务单位和控制指标 所以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危机经营管理体系来推动和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行危机容忍度经营管理能够促进银行更加有效地提升危机经营管理水平。
危机容忍度与危机偏好的关系
尽管危机容忍度与危机偏好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说明的是完全区别的问题。危机偏好说明的是人们在承担危机时获得效用的状况,获得正效用的是危机爱好者,正效用越大对危机越爱好,获得负效用的是危机厌恶者,负效应越大对危机越厌恶。危机忍耐度说明的是危机承担者,尤其是作为危机厌恶者的投入者对危机的忍耐程度,它实际上描述的是投入者对危机承担的意愿和能力,本身并不直接说明对危机爱好或厌恶的程度,因为决定投入者危机忍耐度的因素除了主观的危机偏好因素(即投入者的危机厌恶程度)以外,还有一些决定投入者危机承担能力的客观因素,紧要是资本金规模和经营管理危机的能力。因此,激进投入者危机胃口大,危机忍耐度高,并不意味着该投入者爱好危机,相反,作为投入者,其危机偏好只能是危机厌恶,从而要求投入具备危机溢价来补偿承担危机带来的负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