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

人物简介

黄仁勋(译:黄健生、黄健森),美籍华人,1993 年创办NVIDIA (全球最大显卡芯片厂商之一)。2001年黄仁勋在《财富》“40岁以下最富40 人”排名第12 位。黄仁勋为人不张扬,国内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杰出华人的成功之路。其实他的成绩已经足够与王嘉廉和杨致远等华人IT精英并驾齐驱。同时在用户口中,他也经常被亲切的叫作“老黄”。

人物经历

台北出生

黄仁勋于1963年2月17在台湾台北出生,1972年与家人迁往美国,后来被送往美国肯塔基州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完成课程后迁往俄勒冈州,15岁时参加美国乒乓球公开赛,在青年组双打赛事中夺得季军。

1984年于俄勒冈州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位,其后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黄仁勋曾在AMD(1983年-1985年)及LSI Logic(1985年-1993年)工作,

1993年创立NVIDIA。 黄仁勋是圈子里有名的工作狂,他曾经解释自己为何如此狂热:为了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将来更好一些。

美国求学

黄仁勋是幼童留美。9岁那年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哥哥,被父亲送到了华盛顿州的舅舅家。据他说,当工程师的父亲这样做,紧要是出于教育考虑。

到美国后,舅舅家经济非常困难,很快把小哥俩送到了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黄仁勋后来回忆说:这个学校其实更像一所少年教养院,每个孩子都有刀.而同学更是全身刺青。

多年以后,黄仁勋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承认,自己也参与了许多淘气行为,比如爬墙上树、偷吃东西甚至抽烟。但“这危险的一课”并没有让自己变坏,反而学会了坚强和适应环境,他认为这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好处。

面向全球

幸好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两年,黄仁勋的父母就来到了美国,他也得以进入正规学校读书。似乎是中国人的专利,黄仁勋的成绩非常优异,并且在乒乓球上显示了过人的天赋,让他几乎成为职业选手,而他个人的最好成绩则是全美双打第三名。

但黄仁勋说,因为自己“更热爱技术”,所以在高中联考后就立即从爱好中抽身出来,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电子专业读书,这年他16 岁。在大学时他的职业规划就是宏大的,他立志要成为全球的图形皇帝。

硅谷之路

黄仁勋讲中文很有意思,严格意义上讲他不太会说中文。在别人讲的时候,他总是很努力地侧耳细听。然后,他会作出简单的回答。不过仅仅几句话之后,他就仿佛泄了气一般,脸上浮起不好意思的笑容,接着开始讲流利的英语。同时很抱歉地说,自己的中文实在是不到家。但当你已经把他当成一个老外的时候,他却又会迸出几句中文。

如果说语言是一种文化标志,从这个角度去看黄仁勋可能会了解到,他在本质上更是一个美国人。那么,对于一个1983年大学电子专业毕业的美国青年,他最好的或者说是必然的选择,显然是去硅谷。那时候的硅谷,英特尔和AMD还仅仅是众星璀璨的半导体企业中的两个小字辈,而微软也才刚刚把自己的MS-DOS卖给IBM ,远远还没有显出明星像。而王安的企业则如日中天,为华人青年树立了一个榜样。

不过,黄仁勋直到10 年后才创办自己的企业。黄仁勋对他的妻子Lori曾经承诺,自己一定在30岁的时候拥有自己的企业。

黄仁勋硅谷之路的第一步,是加盟AMD企业并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师,这为他后来创办NVIDIA打下了最初的技术基础。两年之后,他跳槽到LSI Logic。这也是一家芯片企业,但主打业务并不是CPU,而比较倾向于芯片的图形处理。不过在当时无论是CPU还是图形芯片,都没有出现如今天这样一两家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而

是群雄逐鹿的格局。与格局相对明朗的行业相比,在这类创业型的企业里,更容易学会如何把握机会,也更容易尝到何为失败。

在LSI Logic的另一件事情对黄仁勋也很有意义,他在设计部门呆了两年后就要求调到销售部门,并最终成为集成芯片(类似于今天的SOC,即一块芯片上集成多重功能)部门的总经理。

对于这一转变,黄仁勋说:“从工程部转到销售部,这是我曾经作出的最佳职业选择,我逐渐学会了产品的设计开发如何与市场结合。因为我意识到,消费者并不关心你从哪家商学院毕业,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的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

人物成就

年少有为

1983年,黄仁勋20岁,还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工程实验室做普通工程师的他就“大言不惭”地对第一位女朋友Lori许诺,自己会在30岁的时候拥有一家自己的企业。不久之后,Lori成了他的妻子。而黄仁勋在自己30岁生日之前的一个多月,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工程师一起成立了英伟达(NVIDIA),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他还有意将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定在了生日那天。

1999年,英伟达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图形处理器(GPU);此后,GPU成为计算机中独立于CPU(中央处理器)的另一个重要的计算单元。第二年,在企业推出第二代GPU的时候,黄仁勋又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黄氏定律”:英伟达的核心战略就是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一番。而在当时业界已经有了另一个更著名的定律,那就是由英特尔企业创始人摩尔创立的“摩尔定律”: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与“摩尔定律”相比,“黄氏定律”的技术更新速度快了2倍。

他的“大嘴”又一次得到了验证:此后,英伟达持续不断地推出更高性能的GPU,逐渐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成为视觉计算领域的NO.1,而黄仁勋也成了硅谷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如今,英伟达已经成长为一家34亿美元营收、73亿美元市值的“大”企业,而黄仁勋说起话来仍然是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丝毫不讲究大企业所谓的公关策略,也不怕由此激怒比自己强大很多倍的竞争对手。2007年4月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企业副总裁基辛格宣布英特尔即将推出CPU与GPU相融合的Larrabee架构,并宣称显卡将在两三年内消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黄仁勋嗤之以鼻,并在不久之后的英伟达解析师大会上发表长时间的演讲,将英特尔的这个计划“定义”为笑话。“即使英特尔能够在2010年将图形计算能力提高10倍,仍然无法与目前英伟达的产品相匹敌。”他对自己的领域始终充满信心。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